第665章 兵围长安城(3 / 5)

杨国忠心中快速盘算着,思路清晰而冷酷:“陛下老了,彻底被吓破了胆,他现在只想找个安稳的狗窝躲起来,什么祖宗基业,什么帝王尊严,都抵不过他对刀兵的恐惧……蜀地,必须去!而且是立刻、马上!”

他招来心腹家臣杨子钊,将他拉到廊柱后最深的阴影里,声音压得极低,带着森森寒意,每一个字都淬着毒:“去,立刻联络我们在龙武军、随行官吏、还有那些内侍里的可靠之人。”

“让他们把‘蜀地安稳富足,入蜀方可保全陛下,保全大家性命富贵’的话,给我散播开!”

“要让人人都觉得,去蜀中是眼下最好的、唯一的选择!要让恐惧和求生的欲望盖过一切别的念头!”

“还有,”他眼中寒光更盛,“盯紧广平王和建宁王!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私下里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都要给我查清楚!看看还有哪些不识相的将领或官员跟他们眉来眼去。名单,我要名单!”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中的狠厉几乎凝成实质:“另外……再派两拨最精干的快马斥候,日夜兼程,务必给本相‘确认’裴徽部的动向……记住,若有‘不利’消息——比如遭遇叛军主力拦截损失惨重、粮草不济行动迟缓、甚至……有‘不臣’之举的迹象,第一时间,‘如实’禀报陛下!明白吗?”

“如实”二字,他咬得极重,充满了暗示。

杨子钊心领神会,眼中闪过同样的阴狠,低声道:“相爷放心!小人明白!定办得滴水不漏!”

说完,如同鬼魅般迅速融入黑暗,消失不见。

杨国忠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李隆基每在陈仓多待一刻,变数就多一分,李俶李倓就有更多机会联络反对力量。

他决心动用一切手段。

比如,操控舆论,利用人们对安全的渴望和对叛军的恐惧;

监视异己,罗织可能的罪名;

甚至不惜捏造或歪曲军情(暗示裴徽部遭遇不测或行动迟缓、心怀叵测),利用皇帝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求、对裴徽新产生的猜疑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彻底断绝李隆基暂停入蜀的念头。

他务必要将这支流亡朝廷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带向蜀地——那个由他精心布置的权力牢笼和最后的避风港。

……

……

陈仓的夜,更深了。

风从秦岭深处刮来,带着刺骨的寒意,吹过空旷破败的县衙庭院,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如同鬼魅低语的声响。

县令府邸内的烛火大多已经熄灭,只有皇帝寝宫那扇糊着破纸的窗户里,还透出昏黄摇曳的光,以及杨国忠值房那盏彻夜不熄的孤灯。

两处灯火,在无边的黑暗中,显得格外诡秘和不安。

这座小小的、被历史遗忘的西北小城,此刻成了决定大唐帝国未来命运的关键十字路口。

粮草带来的短暂喘息和虚假安定,已被新的、更深刻的分歧、猜忌和冰冷的算计所取代。

空气中弥漫着的,不再是尘土和汗臭,而是浓得化不开的权力火气味,比战场上的血腥气更加刺鼻,更加令人窒息。

一场围绕着皇帝去向、帝国命运的无形较量,在死寂的寒夜中,才刚刚拉开更加激烈、更加凶险的序幕。

暗流,在平静的冰面下汹涌澎湃,只待天明,便会撕裂一切。

……

……

八月的关中,骄阳似火,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空气仿佛凝固的油脂,粘稠而灼热。

然而,巍峨的长安城,这座昔日万国来朝的煌煌帝都,此刻却深陷一种与酷暑格格不入的无边阴冷之中。

这阴冷并非来自天气,而是源于百万军民心头弥漫的、足以冻结血液的绝望。

厚重的城墙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