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还可以再不断地继续深造呢!
那一年秋末,李尚武带着耿兰和一双儿女去爹娘的坟上隆重祭扫之后,手足兄姐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离别饭。然后,乘着江南雨水稀少的季节,兄姐两家人共同乘坐一挂大骡车,一起将弟弟一家送至鄱阳湖边,双方挥泪告别不做细述。
载着李尚武和耿兰一家四口的大骡车途径武昌镇时,正好是一个晴朗初冬日的半下午时分。西斜的暖阳照在武昌镇的大街小巷上,一派闲静祥和的惬意景象。大骡车来到白家宽敞的大门口了,李尚武带着耿兰和一双儿女怀着难以言表的心情进白家看望乔氏母女。耿兰当面谢过娘娘亲自为她精心刺绣的“五色甜菊”绣品。五年多之前,“五色甜菊”作为耿兰弥足珍贵的嫁妆随她远赴江南小镇的李家;而如今,这件绣品又要随同李尚武一家人北上回到“三六九镇”去了!
乔氏依然还是像以前那样生活,不过身体尚好。小青已经是四个娃儿的母亲了,两双儿女都很好,但耿兰和尚武那天只见到了三个娃儿。大儿子小东伢已经成了爹的得力助手,父子俩那天正好赶了大骡车过江去汉阳镇上卖土豆去了。小青告诉尚武和耿兰,东伢子一共种了三十多亩菜地。由于土豆不但好种植好管理,而且产量高、好储存,又能卖得好价钱,加之还可以一年两头种,不耽误夏秋季节种植其它一些当地的蔬菜,所以东伢子每年都将一半的菜地轮换着用来种土豆!
耿兰将嫂子酿的米酒和大姑子新打的月饼给乔氏母女留了一些,说“娘娘,姐姐,俺俩是准备在‘耿家小学堂’教书的,学堂里不会有太长的休假期,这往返一趟也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这以后啊,我们只怕是不太可能再回来的了。这次来,俺很遗憾没有见到姐夫和小东伢!”
乔氏母女俩自然不免感慨落泪唏嘘一番。尚武则对爱妻说:“你不用遗憾的,这个姐夫和咱们家的那个姐夫几乎就像是一个人一样呢,就连说话举止也很像。至于小东伢嘛,他长得很像姐夫。要说小时候的模样,跟姐姐那对儿龙凤胎中的男娃娃颇有几分相似呢。你也很像咱姐,让娘娘和姐姐转告就是了!”
乔氏也说:“这兰丫头和当年的英丫头实在是太像了,几乎就没有不像的地方!”
小青真诚地挽留,说:“你们多住几天再走吧,小东伢和他爹大概明儿个傍晚就回来了!”
耿兰抱歉地说:“不麻烦娘娘和姐姐了,俺现在是归家心切啊!”
大家又说了一些话。看看天色已经不早了,尚武对乔氏母女说:“我这拖家带口的,过了江还得早点安置他们娘儿几个入住客栈呢,咱们就此告别吧!”
乔氏母女送出门来,请带话向耿兰的爹娘、兄嫂、姐姐姐夫和二哥问好,云云。
次年正月十六,“耿家小学堂”新学年的钟声庄严而洪亮地敲响了。学堂里又迎进了新一批刚入学的小学童,而另外四个不同年级的男女学童们也高高兴兴地重返校园。
从这一天开始,耿兰和李尚武同时成为“耿家小学堂”的第二对夫妻教书先生。
后来,李尚武再也没有回去过生他养他的那个美丽的江南小镇。二哥耿直一家另建宅院住出去之后,耿兰和尚武带着儿女们一直和爹娘一起住在耿家的老宅院里。夫妻俩教书之余,格外细心地照料着两位老人,倒也使大哥、二哥和姐姐省了不少心。每当“耿家小学堂”放假期间,尚武就帮着岳父精心地伺弄那些稻田。望着眼前绿油油,亦或黄澄澄的稻田,他仿佛回到了故乡……
民间春秋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