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1 / 4)

四月的京城彻底褪去了寒意,春风裹着草木的清香拂过璀璨娱乐总部大楼前的广场,草坪上的新绿被吹得层层起伏,像是铺开了一张柔软的绿毯。

顶层办公室里,落地窗外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涌进来,在谭越的黑檀木办公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咚咚咚——”三声轻缓的敲门声响起,门外传来林清野略带拘谨的声音:“谭总,方便进来吗?”

“进来吧。”谭越抬手揉了揉眉心,将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

只见林清野抱着一个厚厚的深棕色文件夹站在门口,深色休闲西装的袖口沾了些细碎的纸屑,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显然是熬夜打磨剧本留下的痕迹,可他的眼睛里却亮着对创作的热切光芒,像是藏着一簇小火苗。

自从三月在办公室确定转型电影后,林清野几乎把编剧室当成了家,《时光滴答》的脚本改了五版,每版都比前一版更细腻,可他总说“还差最后一口气,没把‘传承’的劲儿拧到最紧”。

“谭总,这是最新修改的第六版剧本。”林清野将文件夹轻轻放在桌上,指尖在有些磨损的封面上反复摩挲。

封面是他特意选的牛皮纸,上面用钢笔写着“《时光滴答》第六版”,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仓促,能看出他这段时间反复翻阅、修改的痕迹。

“我昨天把前几版都打印出来对比,还是觉得结尾差了点意思,想请您帮我看看,给点启发。”

谭越拿起文件夹,抽出里面的剧本。

纸张边缘有些卷边,每页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批注:红色标注镜头角度,蓝色修改台词,黑色补充细节。

他翻到第二十三页,目光落在新增的“旧工具”段落上。

老钟表匠赵师傅在整理店铺阁楼时,发现了父亲遗留的红木工具箱,打开时里面的铜制工具泛着旧光,工具柄上刻着的“赵氏”二字被特意加粗,旁边还用小字标注了“镜头特写:工具柄上的木纹与刻字,光线从阁楼天窗斜射进来,灰尘在光里浮动,突出岁月沉淀感”。

再往后翻,少年林晓宇帮赵师傅拍短视频的段落里,多了一句细节描写:“手机镜头从怀表的表盘慢慢拉远,穿过钟表店的玻璃门,映出街道上的共享单车与霓虹灯牌,老店铺的木质招牌在现代街景里,像一块温润的旧玉”。

“这个细节加得好。”谭越指着“旧工具”的段落,语气里满是赞赏,手指轻轻点了点纸上的批注,“通过工具上的‘赵氏’刻字,既悄悄交代了赵家钟表店三代传承的背景,又埋下了赵师傅与父亲矛盾的伏笔......”

听到肯定,林清野紧绷的肩膀明显放松了些,他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笔记本,却没有翻开,只是捏着笔记本边缘,眉头依旧皱着:“可我总觉得结尾不够有力。现在的结尾是‘老钟表店的线上订单慢慢多了起来,少年周末会来帮忙,赵师傅坐在柜台后修表,阳光落在两人身上’,虽然温馨,但太‘平’了,没有能让观众看完后记得住的‘钩子’。”

“我试了三种修改方向:第一种加了赵师傅收到海外订单的情节,觉得太商业化;第二种让少年在全国钟表修复比赛中获奖,又太刻意煽情;第三种就按现在这样,又觉得没把‘传承’的主题顶上去。”

谭越点点头,翻到剧本最后几页,手指在纸上轻轻敲击,发出规律的“嗒嗒”声:“你之所以觉得‘平’,是因为结尾只交代了‘事件结果’,却没把‘情感落点’扎深。你想想,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双向传承’。”

他顿了顿,看着林清野凑过来的认真神情,继续说道:“比如,可以在结尾加一个‘跨时空呼应’的细节。赵师傅整理父亲的旧工具箱时,在夹层里发现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

谭越解释道:“照片上是年轻时的父亲和爷爷,两人站在钟表店